在杭州的旅行与思考

一个断断续续更新的旅行记录。

日记选段

9/8/2022,茑屋书店

日记本几天不见。

其实从8.8早上就开启了杭州之旅,但一直没空静下心写写感想。直到8.7晚上,我都一直在忙着做与杭州旅行无关的事,有些是关于学业,有些是关于同学聚会,有些是(令人愉悦的)家庭聚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几天会那么忙,根本无心做攻略,行李从8.7晚上九点才开始收。

因此,我带着一箱+一背包行李,和一个刚刚转变成旅行模式的空空的大脑,坐上了开往杭州东站的高铁(G7461,CRH380B,大兔纸)。

8.8中午 10:55到达杭州东站,站厅、出站口都非常整洁美观,指示牌的文字排版很好地驾驭了阔大的空间,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杭州的发达程度。走在地铁站、西湖边的街道上,也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座被高科技充能了的城市。这是杭州留给我最深的第二印象。

实际上,以往我对杭州的印象很差。每次要来杭州,我爸爸都要开3~4小时(及以上)的车,而且都是来做一些令小时候的我感到无趣的事:来杭州看我的“舅公公”,顺便某个城区吃午饭。我的外婆特别喜欢杭州,而且据说我外婆小时候生活在浙江,后来才被带到江苏。(这一段可能有想象成分)据我妈妈讲,他们以前生活在“新安江”,后来那片低洼地带被政府决定改造成水库,于是外婆被家里人带着,拎着几个锅碗瓢盆就离开了新安江。当地人举家搬离后,水库放水,田地与房屋渐渐被水淹没,成为了水中的遗迹。妈妈说,现在潜水下去,说不定还能看到湖底的村落呢!

现在,这里被称作“千岛湖”。承载着快要灭绝的“陆地的记忆”。


杭州确实很热,但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虽然温度高,但没有常州的闷。

8.8 下午在酒店休息了两三个小时,还复习了一下《白蛇:缘起》。约4:30p.m.,我离开酒店去找《白蛇:缘起》的取景地之一:断桥。我的酒店离断桥很近,骑美团共享单车只需15分钟。断桥是浪漫的,它的周围有许多人们,我想他们在寻找着他们的浪漫。在西湖畔漫步是令人沉醉的,水面波光粼粼,注视许久后,感到一种奇妙的晕眩,落日、淡蓝的天空、已然升上天空的白色上弦月,赋予湖面的褶皱波纹一种奇妙的色彩,仿佛是对岸上人的邀请,让人在奇异的知觉中迈向水中。

想去雷峰塔附近看日落,但车骑到一半时天已经全黑了。我在路边随便找了家KFC吃。

我骑行的区域为杭州的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上城、下城区有很多购物/娱乐商场,晚高峰期间,到处都堵满了车,甚至电动车、自行车、外卖小哥的车都堵在一起。不是很愉悦的旅途。  这片区域的街景类似上海,一想到它紧邻着西湖,我就感觉到一种碰撞感(有一档播客描述它为“风景与人/社会的‘撕裂’感”),这里的生活节奏快于苏州,慢于上海、东京,与我的预想有些许不符(我以为杭州是很“悠闲”的,不过这可能与我所在区域有关),至少人们在赶路时(开车、骑行)是不淡定的。游客更加淡定一些。

这就让我觉得,美丽的西湖“嫁给”了一个强势的人,西湖身边的人并不是向西湖的优雅和奥妙靠拢,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以其强大和高科技怀抱着西湖的娇美。呃......这种关系......?

灵隐寺的工艺品

灵隐寺最吸引我的是位于其中的一间小型室内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很多艺术品,有各种各样的容器,还有雕像等。经过我对几件工艺品的端详,我发现我不用借助解说文字就能够分辨出眼前的作品的大致创作时期。相比近现代的作品,年代久远的作品明显有着更加细腻的纹理、更有韵味的色彩变换,而且更加干净利落。它们的每一个平面都经过细致的处理,每个凹陷和拐角似乎都经过思考。总体来讲,年代久远的藏品似乎是经更细腻的工序制作成的。

这一发现对我有所启发。生于公元2000+年,我对美的认识总体是跟着商业宣传的脚步,以及平面设计的大潮流走的。比如iPhone 4发布的那段时期,大家都比较推崇写实的平面设计风格;后来潮流转向了扁平化,我也认为扁平化的风格是美观的。从前几年的广告标语来看,人们总体比较推崇使用较细的无衬线字体;最近,似乎Medium和Bold又被人们青睐了。设计所能达到的美的程度当然由人来评判,但是究竟是什么特质使得一部作品能被称得上艺术品?用上无衬线字体就是更美吗?用上近乎完美的配色就是更美吗?只有内容少才能实现“简洁”吗?......欣赏灵隐寺的这些艺术品时,我联想到了苹果公司近期设计的产品,它们有个让我惊讶的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平切(qiē)感”。这种感觉难以精准地描述......如果留意过苹果手机上打的孔,以及近期的无Home键iPad的侧边,你就会感受到这种“平切感”。这种平切感会让人感到,这些孔仿佛是“固有的”,是“凹入的”,而非人工打造的,从而让观赏者体会到其内生的独特的美感。以前我从来没有如此仔细地观察博物馆里的古代工艺品,因为我觉得它们“又老又土”,所以不重视它们的细节。现在我才意识到,这些工艺品其实对“究竟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作了深刻的回应:通过观察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品及人对美的观念,可以让身处现代的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艺术位置,防止我们过度地沉浸在对概念(风格)而非美感的追求之中。

夜晚,骑行到浙江大学

八月九日的夜晚,我饿着肚子从茑屋书店骑行到了浙江大学。其间经过了很多宽大的道路,交错的高架桥,这些景象对我而言并不新奇。似乎江浙沪一带的道路景色都异常相似,比如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的景色就和苏州工业园区附近没有很大区别。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校门很是宏伟,但在灯光的照射下又显得宁静、朴素而淡雅。浙大只允许本校学生进入,所以我只是在门口默默地踱步与欣赏。大概在校门口无所事事地停留了十五分钟,我一边望着浙大校内的风景一边思考我已用完的20年人生。印象中,在我初中时,解说Minecraft的大橙子就在浙大。我的某位高中同学的梦想曾经是考上浙大。而我个人与浙大之间并没有什么强力的纽带,就好像我和杭州之间的关系,实际的信息都从别人讲的故事中偶尔得知,至于事物本身究竟如何从来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

骑车的时候常常在想,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organismic valuing

每当一岁过去,我都会有挫败的感觉。我究竟在追求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每年都在变化。19岁的时候觉得自己成年以前的人生全在睡梦中度过,20岁的时候觉得19岁那年也全在睡梦之中度过。如果我的人生一直如此发展下去,人生就是一场梦。

在杭州的街道上骑行的时候,我有时能感觉到一种兴奋感。似乎杭州繁荣的商业与西湖的搭配能让我感觉到兴奋。上海、東京亦让我感到兴奋(为什么只列举中国和日本的城市:因为我只列举我去过的地方)。这种兴奋感并非所谓“自豪感”,而是一种接近生理性的激动。我希望在我作为年轻人的所剩无多的几年中能到这些地方度过一段人生。此外,做大多数人不做的事情、走大多数人不走的道路也让我感觉到无比的动力。所以,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梦的话,我选择跟着感觉走。

我的需要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可以吃很普通的东西,住很小的房子,简单的装修,穿很普通的衣服,能骑车就骑车,能坐地铁就不用车,理发时让理发师随便发挥。我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只是“好用就行”,但是这不代表我选择过一种“清贫”的生活。我的富足感来自精神活动层面,我不允许任何事物剥夺我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设计丑陋内容千篇一律的宣传画,我每天都会感到愤恨和痛苦,就像每天都被无形的刀捅了一般。要让我这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张专辑的售价动辄上百元,一张蓝光碟片的价格也常在300元以上,我全部用原价买下来了。好在平装书的价格比较能让人接受,不过一些印刷精美的书籍价格不可避免地还是很贵。以我在用的解剖图谱为例,它的中文正版书价格是三百元人民币不到,但若是想在Amazon买到最新版本,就要花费七八百人民币(图书价格),外加上将近千元人民币的国际运费。虽然很贵,但我知道它有着对应的价值,是值得的。

我不“矫情”。我不“文艺”。谁也别想拿这种用可悲的无意识在贫乏的词库中找到的词语来定义我。开学时的旅行箱里,塞满的是我的碟片、书、笔记本和收到的明信片,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我靠这些东西把我自己拯救出来,我的生活物品只占用了很小的空间。我所热爱的和所追求的,是我的生活的必需品。失去了它们,我会死。

此外,我对我的人际关系也会保持顺其自然甚至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化妆的方式博得了他人的好感,他人也只是喜欢上了化了妆的浅显表面罢了,而真实的一面从此必须一直隐藏下去,多可悲。

关心生活

最近我觉得,人们最高级的能力或许是对自己的生活予以充分关心的能力。在杭州的这几天,我只在每晚的固定时间查看QQ和微信,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体验独自旅行的生活中,散步,看书,写明信片,拍摄,剪视频,准备礼物,写日记,挑一个晚上和高中同学见面......可以说度过了完全不受任何他人的干扰的4天。为我自己做这些事的时候,感觉很棒。

在一个评价指标非常单一的环境中,还能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则尤为可贵。大学中,在一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中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气息,但营造这种氛围的人既不是特别热爱学习的那些人,也不是决定不再努力的人,而是认为自己不得不好好学习、参与竞争的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及受到的评价就已经无视了他们的真正兴趣,高考和志愿填报又筛选出了大多数甘愿违背自身意愿也甘心付出努力的人,大学让这类人聚在了一起,一起沉浸在竞争的压抑感和对未来的无望感中。

但是,这其实根本不能算作大学的问题,即便稍显恶劣的环境不发生变化,通过改变认知,就能改变心态(很多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理论,而且我也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变):大学退学是可耻的吗?不,退学是一种选择,上学也是一种选择,上学是带有获得专业知识的目的的,如果大学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为什么还要让大学浪费时间和金钱呢。看到别人学习就感到焦虑?仔细想想,只要你不选择走BAOYAN的道路,你最终获得的成绩基本上与他人的学习状况如何无关。课表排满了就代表没有自己的时间?不不不,大学没有规定上课必须听课呀!就我而言,看书是我学习知识最高效的途径,听课在很多情况下是低效的,老师经常把简单的问题解释很久,却又三言两语带过我想要探究的知识。既然如此,上课时候,我把精力投向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才是最高效的,时间表看起来是满的,但是我的一整天都是自由的。学习专业知识只是我生活的一小部分,除了学习以外,用大量的课外活动保持清醒、认清大局是很必要的。

我的行程

Day 0, 7/8/2022

晚上:本以为我会早早地因为旅行而兴奋起来,可没想到我竟然被课外科研遇到的统计学问题折磨到晚上八点,才开始放松身心、收拾行李。

Day 1, 8/8/2022

上午:早起,乘坐G7461次列车到达杭州东站,乘坐杭州地铁到达酒店并办理了入住; 下午:午休,下午5点左右骑车去了西湖边,在断桥散步; 晚上:想在天黑之前骑车到雷峰塔看日落,但拥挤的路面交通让我半途放弃了这一计划,约晚上七点在柳浪闻莺的肯德基吃了晚饭。晚饭后在上城区、下城区骑行回了酒店; 半夜:剪了傍晚在西湖畔拍的视频。

Day 2, 9/8/2022

上午:在杭州完成了一次当地的核酸检测; 下午:乘地铁前往鸢尾书店,点了西柚汁+咖啡的混合饮品,酸酸甜甜的感觉很不错。买了两本书:祝羽捷的《羽来信》、Paul Rand的《关于设计的思考》,写这两天的日记,直到日光完全消失时才打算离开; 晚上:准备找地方吃晚饭,但附近没有什么餐厅。因为并不觉得饿得慌,我骑车约20分钟抵达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只是在校门口踱步了20分钟左右,并没有进去。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的无印良品里给我在杭州的同学买了点小零食,在喜茶吃了个小点心。最近两天饮食规律不太有保障,有点累。

Day 3, 10/8/2022

上午:坐出租车去了灵隐寺,并在灵隐寺景区参观,买了“全家福”的蜡烛,给自己买了“学业”御守,给我的外婆买了个小扇子(我的外婆很喜欢杭州,她很久以前住在杭州); 中午:坐公交车去伍子面馆吃了拌川(杭州的一种拌面); 下午:骑车去了南宋御街,在猫的天空之城买了3张明信片,在佳藕天成喝了西湖龙井藕粉,还买了给我的初中、高中班主任老师的教师节礼物(也是藕粉); 晚上:在刘芳面馆吃了片儿川(杭州的一种汤面),随即坐地铁前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我同学见了面。八月我们能在杭州见面让人觉得不真实。我们绕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走了一圈,我的同学还把我送到地铁站与我道别。回到酒店时,我已经精疲力尽。

Day 4, 11/8/2022

上午:参观了浙大附一院(浙大附一院离我的酒店仅8分钟自行车程); 下午:喝了一杯古茗的波霸+布丁奶茶,改签了回家的火车票(提前了2小时),办理酒店退房后赶赴杭州东站。我乘坐的是复兴号CR400BF的一等座。我把乘坐过程用我的SONY ZV-1拍了下来,并对视频内容进行了规划与记录,准备日后做成一部全方位的评测视频。 晚上:在家吃晚饭。我的杭州之旅到此结束。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